基金跟ETF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ETF

      ETF是最近的熱門商品,許多國內投信也推出新的ETF。究竟ETF是什麼?它和基金有什麼不同?

 

指數型基金ETF是什麼?

      ETF的全名是「(Exchange Traded Fund)」,如果直接中譯,意思是「可在交易所買賣的基金」。所以翻作「指數型基金」稍微有點誤差。ETF是1990年時由美國的約翰.伯格(John Bogle)先生發明的,最大的特點是把「指數證券化」。延伸閱讀:一次看懂,投資ETF的十大重點

      「指數型基金」與「共同基金」都有基金,這代表他們都是由「一籃子證券」組成的。而「共同基金」挑選的證券名單是由基金經理團隊挑選,「指數型基金」的證券名單則是「依照指數成分股」挑選。

      在ETF出現之前,我們沒辦法直接投資指數。就像「臺灣加權股價指數」,要複製它的績效,只能照著它的比例去買類似的股票。對大多數人來說麻煩又有高門檻。更何況之前臺股還沒開放零股交易,要買就要買一張….。

      而伯格先生發明了ETF,讓我們可以用買賣股票的方式直接買賣相當於指數成分的一籃子股票。延伸閱讀:美股三大指數 ETF 比較,S&P 500、道瓊、納斯達克

ETF買賣的時間短,基金則較長

      如果有買過基金就知道,基金的申購贖回時間頗長,這是基金架構的問題。基金是「信託架構」,我們是透過信託法規把錢委託給發行基金的投信公司,投信公司收到我們的錢之後再拿去買股票;反過來也一樣,當我們想贖回基金時,投信公司需要先賣掉股票再把錢結算給我們。因此這一來一往的時間較長。延伸閱讀:基金手續費、管理費?基金投資必須知道的費用成本!

      ETF不是。我們是直接買賣ETF這個標的,而這標的本身代表了一籃子股票。因此時間會快上許多。而ETF會受到歡迎,跟買賣速度關係不大,而是因為共同基金的績效不見得好,管理費卻貴許多。

共同基金,績效不見得好

      共同基金(Mutual Fund)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初的歐洲。當時的概念跟現在差不多,也是集合大家的錢再請專業人士幫忙投資,但是當時只針對王公貴族開放,一般大眾接觸不到。

      直到20世紀中(也就是1950~1960年),才由美國的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對大眾發行,讓一般老百姓都可以把錢交給專業團隊幫忙投資。

      專業團隊收費也貴,所以共同基金的管理費通常都高。每檔共同基金都會收「管理費」(「管理費」有各式各樣的名詞變化,有的叫「經理費」,有的叫「保管費」,總之,這就是基金公司收的錢就對了),「管理費」大概是每年投資金額的1.5%~3%左右。所以,如果我買了十萬塊的共同基金,一年就要繳給基金公司1,500~3,000塊的管理費用,不管有沒有獲利;

      大多數人察覺不太到這筆費用,因為它會反映在「基金淨值」裡,不會另外收取。也就是說,如果我的共同基金今年實際的報酬率是10%,那我只會拿到7%~8.5%。我們請別人幫忙投資,本來就應該付費,但問題是,收費貴的團隊績效不見得就好。

      每個共同基金的操盤團隊都有個目標,叫做「打敗大盤」。什麼叫「大盤」?像臺灣的大盤就是「臺灣加權股價指數」。這個指數計算了所有臺灣上市公司的漲跌幅,某個程度來說,它是所有臺灣上市公司漲跌的平均值。(實際上會依各個公司規模大小做調整,但這邊為了簡單說明「大盤」的概念就先不提啦)。

ETF思維:既然超越平均很難,那就跟平均一樣

      畢竟投資不是指考,我們不用考到前段排名才有好學校念。既然要拿到超越平均的投資績效很難,那就想辦法跟平均一樣吧!至少這沒有「落後平均」。

      這就是大多數投資人想透過ETF來達到的效果。像全世界最大(就是集合了最多錢)的ETF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型基金(SPY-US)」,資產規模達2,000多億美金。而它就只是很單純的「複製美國大盤S&P500的績效」。所以長期持有它的話,績效不會更好,但也不會更差,而會跟美國大盤差不多。

      而既然它只是「複製大盤」,那管理的難度也較低,管理費也就低多了。SPY的管理費是0.0945%,將近0.1%;前面提過,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是1.5%~3%,所以SPY的管理費用還不到共同基金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我買了十萬塊的共同基金,那一年要繳約1,500~3,000塊的管理費;但如果我買的是十萬塊的SPY,那一年要繳的管理費就只要100塊了。管理費是不管投資有沒有獲利都要收的費用,那既然投資獲利無法保證,當然是比較便宜的費用更划算啦。也難怪ETF越來越受歡迎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ETF都以「複製大盤績效」為目標。

ETF,也有分主動和被動

      就像前文所提,ETF直接中譯的話是「可在交易所買賣的基金」,它只是一種金融商品的形式,不一定都要複製指數績效。像近期知名的ARK Invest就推出好幾檔投資科技股的主動型選股ETF,這些ETF連結的股票由經理人團隊挑選,而我們一樣可以用券商戶頭即時買賣。這種主動型ETF也跟共同基金一樣,管理費較貴,績效好不好則要看經理人功力了。

      除此之外,基金和ETF還有個最大的差異。

如果你看好黃金,要買的是黃金ETF

      在臺灣的「共同基金」只能買股票和債券,而ETF卻沒有這個限制。所以如果我看好黃金,去買「某基金公司之黃金基金」,我買的其實是「開採黃金公司的股票」,而不是黃金本身;如果我買「某基金公司之能源基金」,我買的其實是「石油公司的股票」,而不是石油。所以如果看好黃金,除了去買「黃金存摺」和真的金幣或金條之外,我們也可以選擇「黃金ETF」;石油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ETF們是投資真正的石油和黃金,而不是開採石油和黃金的公司股票。

      或許有人會想:「”黃金”跟”開採黃金公司的股票”差很多嗎?」差多囉~。黃金價格本身就有許多國際情勢在影響著,而「開採黃金公司的股票」則除了受到黃金價格影響之外,還會被公司本身的營運、商業策略等等影響。因此,「開採黃金公司的股票」會比「黃金價格」更複雜;「石油」跟「開採石油公司的股票」也是相同的道理。投資就已經夠複雜了,犯不著搞得更複雜,對吧。所以,如果您看好黃金和油價,那買「黃金或石油ETF」會比「黃金和石油基金」更直接。

綁定財富管理LINE官方帳號,即時市場資訊不漏接

《本文由StockFeel股感授權轉載》

永豐觀點注意事項
TOP